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說,大學精神有點迷失,出現了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廣泛的“精神虛脫”,當“精神虛脫”后,大學就開始過分地趕時髦,成為就業“服務站”。
180多萬人涌進考場,有多少人是真的追求學術上的深造?看看“哈爾濱7名研究生正式上崗當環衛工”的新聞,我們或許能看出些問題。調查機構麥可思公司“2013屆大學畢業生流向月度跟蹤調查”顯示:被調查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在國內考研的第一理由是“就業前景好”(34%),其次是“想去更好的大學”(29%)等,而“想做學術研究”的比例只占9%!
將就業前景維系在考研上,這種情況與多年前眾多學子將人生轉變寄托于高考上何其相似: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大,高考已不再是獨木橋,也不再具有“鯉魚跳龍門”的效果,許多人就將目光移向考研、考博、考博士后。
記者在調查中發現,很多考研的學生并不知道不知道未來三年的學業如何規劃,讀完研究生后職業如何發展,只是看到身邊很多人選擇考研,就認為考研是自己的出路。在這種風潮下,考研也成為一些本科院校的主抓工作之一:有的學校專門開辟考研教師來輔導考研學生的英語和政治,有的學校不顧實際情況跟風開設研究生教育,甚至不知從何時起,就有了這樣一種說法:“不經歷考研的大學是不完美的大學”。
難道只要考上名校好專業,就可能擁有“鐵飯碗”了嗎?
難道只有擠滿了為考研而“頭懸梁、錐刺股”的學子,大學才是好大學?
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、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所長操太圣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指出,大學應該是一個讓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,是一個探究學術、追求真理的殿堂,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之公民的場所,是引領社會進步的重要智庫。
“當越來越多的學生以非常功利的心態對待大學生活,將大學視為獲取各種技能證書的‘訓練所’,實在令人擔憂?!?操太圣說,“與此同時,一些高校也變得急功近利,喪失了本該的堅守,結果導致大學精神不在,靈魂喪失。大學固然無法逃脫外在社會環境的制約,但作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的存在,大學要與社會保持良性互動關系,即一種張力關系?!?/span>
南開大學原校長毋國光曾說,辦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辦一個氛圍,讓社會看起來,你真的是一個純潔的學術殿堂。大學擔負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,也承擔著比考研更重要的精神和使命。大學的精神一旦“虛脫”,近了說,大學就會淪為“學歷加工廠”,遠了說,我們失去的不止是思想與理想的殿堂,更失去了國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。